棉价“过山车”
通胀背景下,大宗商品价格飙升,牵一发而动全身,随之而来的是产业链上下游的震荡,“中国制造”亦不能幸免。
林艺的公司主要从事牛仔服装的生产和销售,牛仔布占其原料的绝大多数,他告诉笔者,为了节约成本,其公司已经在2010年把生产车间外包,但不断飙升的棉价仍然让其苦恼不已。(中国第一纺织网:www。webtextiles。com)
2011年以来,棉花、涤纶短纤等原料价格都坐上了“过山车”。1月7日,国内328级棉价格为27816元/吨,3月25日已飙升至30542元/吨,5月13日回落到24895元/吨;229级棉1月7日价格为28556元/吨,3月25日升至31788元/吨,5月13日收报26901元/吨。
中国棉花1/3依赖进口,而纤维的消费量逐年在增加,原材料价格受国际市场影响越来越明显。“现在每米牛仔布已经要30-40元,我们的牛仔裤出厂价都已经超过90元了。”林艺表示。
事实上,受通胀影响,中国纺织服装业增速正逐步放缓。海关数据显示,2011年1-2月,中国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出口累计122.7亿美元,同比增长20.8%,但较上年同期下降18.7%;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累计197.9亿美元,同比增长9.5%,增速较上年同期下降14.3%。
面对棉价一跌再跌,不少棉企更是放弃接单提前进入产业淡季。中国纺织工业协会副会长王天凯指出目前纺织工业正遭受的三大困境,“首先是原料价格的快速上涨,特别是棉花、化纤等主要纺织原料价格持续走高,甚至出现了剧烈波动,对企业生产经营造成不利影响。其次,企业流动资金出现紧张状况。还有,近几年中国纺织行业都出现过阶段性和季节性的用工荒现象。”(中国第一纺织网:www。webtextiles。com)
近年来,由于原材料、劳动力、物流等成本大幅上涨,珠三角已不再是加工型服装企业的乐土。在高企的成本压力之下,大批服装加工企业不得不转向内陆地区寻找“新家”。“加快产业转型,提高产品溢价能力成为本土服装企业面临的不二选择。”东莞纺织服装行业协会秘书长潘日华指出。
电子商务热议
中国纺织工业协会统计数据显示,2010年中国纺织工业规模以上企业产值突破4万亿元,出口额超过2000亿美元,利润突破2000亿元,利润增幅达40%。
但是,在现有的纺织企业中,仍然多以定牌、贴牌为主,自有品牌仅占10%左右,中国纺织业在全球产业链中还处在加工制造阶段,增长方式仍以粗放型为主,创新能力不足,缺乏国际知名品牌,产品附加值低。
“没有品牌运作能力、单枪匹马无力抵抗品牌建设的风险,这是我们遇到的最大苦难。”王大孟说。林艺也坦言,对于众多中小制造型民营企业来说,资金仍是建设品牌的主要瓶颈。
“用传统模式发展品牌风险很大,因为厂商要在运营上投入很多。”谢暖认为,传统出口型制造业实现转型升级过程艰辛,“老实说,真正想把品牌做好的人并不多,因为本身市场就很浮躁。”朱裕伦认为,目前中国制鞋业的附加值还处于较低水平,品牌意识不强,“对于厂商来说,挣眼前的还是最重要,鲜有人去关心未来几年的流行趋势,而这些才是发展品牌最关键的。”(中国第一纺织网:www。webtextiles。com)
“做品牌不但要求企业在机器设备等硬件方面进行更新换代,还要在人才、销售通路以及营销战略方面进行革新,这些都需要很大的投入。”东莞易动时尚电子商务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吴志锋如是告诉笔者。
从目前服装企业遇到品牌建设困境,吴志锋看到了商机,2010年10月他带着800万元在松山湖高新区建立了公司,将SNS(网络社区信息交互)与传统电子商务平台相结合,为国内服装企业提供网上品牌运营管理服务。与此同时,不少制鞋企业也向笔者透露有意发展自己的电子商务,扩大营销渠道和品牌影响力。
统计显示,2010年东莞网上贸易订单额达1080亿元,本地网商超过1万人,网上销售额超过24亿元,其中淘宝网30%以上的“网货”源于“东莞制造”。东卓零售服务有限公司负责人吴伟鸿认为,发展电子商务要考虑的东西绝不比经营实体店少,“如何选择合适的平台、后期物流以及库存补充等方面都需要详细考量和投入。”
潘日华提醒,由于人才缺乏和对业务的不熟悉,很多服装企业匆匆上阵电子商务,投入了不少经费,但业绩却不如外界动人。因此,企业应该因地制宜,选择适合企业自身的途径来建设品牌。